至聖先師孔子
西元前五五一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誕生。孔子姓孔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時魯國鄒邑平鄉人(今山東省曲阜縣)人。享年七十三歲。孔子的祖先,是殷商後代宋國微子之後,至孔父嘉始別為公族,而姓孔氏。他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魯國大夫,身材魁偉,勇略過人。母親顏式徵在。孔子三歲喪父,十五歲時立志於學,決心成為一個力學濟世的人。學不厭、教不倦是孔子成為「至聖先師」的基本治學態度。他主張「有教無類」,祇要一心向學,皆是來者不拒。以詩、書、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文、行、忠、信等,實施文武合一,術德兼修的教育方針,其弟子多至三千人,其中身通六藝者即有七十二人。所以幾千年來孔子的思想,支配著整個中國社會,他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典型-萬世師表。孔子的中心思想是「仁」。
仁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,也是道德的準繩,認為人人相愛。也就是曾子所說的「忠恕」之道。而明道就是行仁,對父母為孝,對兄長為悌,對友人為信,對國家為忠,仁可說是「統攝諸德,完成人格」的總稱。孔子一生之唯一目的即在於「仁」之實踐與力行。志切行道以救時弊,希望時君能行其道,然終不得行其志。晚年回歸魯國,整理古代文獻;刪《詩書》,定《禮樂》,贊《周易》,修《春秋》。其影響最大者,為作《春秋》,由於史筆嚴峻,正直無私,而為亂臣賊子所懼。生平學說,見於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、《大學》和《中庸》諸書。孔子歿,其弟子分散各國遊說諸侯,宣揚孔子學說,至戰國時代,孟子更加發揚光大,奠定儒家學說的理論基礎,也樹立了中華王道文化萬世不易的堅實根基。自西漢武帝罷黷百家,尊孔重儒,以迄今日,二千餘年間,大都確信孔子之道是撥亂反正,安邦治國的良策。所以中華民國政府特規定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為全國教師節,以表示尊崇孔子之至意。孔子學說博大精深,在國外亦有深遠的影響,如日本、韓國、越南等國均享有崇高的地位。在西方,對於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及近代民主亦有顯著的影響。而目前世局動亂,人慾橫流之際,孔子的王道文化、仁愛思想,實為救世的寶典。孔子不僅為中國人的「萬世師表」,亦終將成為世界人類的師表。
宗聖曾夫子
曾參,字子輿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,天性至孝,雖資質不很聰慧,但能領悟孔子的一貫道理,傳述孔子忠恕之道,以教授子思。每日三省其身,《大學》與《孝經》為孔子口述,由曾子筆述成書。
述聖子思夫子
孔伋,字子思,孔子之孫,為曾參弟子, 獨能傳授孔門心法,作《中庸》,仍儒家人生哲學的名著,論心性多精語,宋明理學家奉為圭臬。子思家貧,他釋富貴的真義:不取於人謂之富,不辱於人謂之貴,不取不辱可以算是富貴。
亞聖孟夫子
孟軻,戰國鄒人,因孟母三遷,改善學習環境,而能成大器。以孔伋為師,《孟子》是其弟子記其言行之書,主張性善,重仁義輕功利,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主政治。將儒家宣揚光大,後世以孔孟並稱,尊他為亞聖。
復聖顏夫子
顏回,字子淵,春秋魯國人,為孔子弟子,敏而好學聞一知十,不遷怒不貳過,簞食瓢飲,安貧樂道,怡然自得。克己復禮為仁,四配之首。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,享年三十二歲,孔子為他的早逝而哭說:「天喪予,天喪予!」
文昌帝君
農歷二月初三,是文昌帝君的誕辰。姓張,名亞子,居蜀七曲山,仕晉戰歿,人為立廟,成為「梓潼神」,主掌科場命運及士子的功名利祿。至元敕封為 "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",簡稱"文昌帝君"。為五文昌之一,玉皇大帝受封他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。五文昌即梓潼帝君、文魁夫子、朱衣星君、孚佑帝君和關聖帝君的合稱。
 

財團法人臺中市 明德宮天聖堂
TEL:04-22038827.04-22039827   FAX:04-22034825
E-mail:
mingde@mingde.org.tw